2025年10月,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发那科(FANUC)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领域持续发力,通过发布新一代产品、深化行业合作及强化本地化布局,进一步巩固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。此次动态正值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柔性化、智能化转型之际,发那科的举措为行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商业模式参考。
新一代机器人系统发布:性能跃升,赋能高端制造
在10月举办的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(CeMAT ASIA 2025)上,发那科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CRX系列协作机器人与模块化走行轴系统,引发行业广泛关注。
CRX系列协作机器人:针对精密装配、质量检测等场景优化,负载能力覆盖5kg至25kg,重复定位精度达±0.02mm。其核心创新在于搭载发那科自研的智能视觉引导系统,可实时识别工件位姿并动态调整抓取策略,在电子元器件分拣测试中,抓取成功率较上一代提升30%,单线产能提高25%。
模块化走行轴系统:通过标准化接口设计,支持快速扩展机器人工作半径,适配不同产线布局。在汽车零部件焊接应用中,该系统使机器人覆盖范围扩展至12米,减少产线改造周期60%,助力客户实现“一机多用”。
发那科技术总监表示:“新一代产品聚焦‘精准、灵活、易用’三大核心需求,通过软硬件深度协同,帮助客户以更低成本实现产线智能化升级。”
深化本地化战略:中国工厂产能扩张,供应链垂直整合
为响应中国市场需求复苏,发那科宣布投资1.2亿元扩建其上海金山工厂,新增年产5000台协作机器人的产能,预计2026年投产。该工厂将采用发那科全球首创的“数字孪生+AI质检”技术,通过虚拟仿真优化生产流程,并利用AI视觉系统实时检测设备状态,确保产品一致性达99.99%。
同时,发那科进一步强化本地供应链整合:
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,为其电池模组产线定制开发耐高温、防腐蚀的特种机器人,适配电解液环境下的高精度装配需求;
联合比亚迪推出“车规级机器人解决方案”,通过集成发那科M-20iA机器人与比亚迪自研的电池管理系统,实现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组装全流程自动化,单线产能提升40%。
发那科中国区总裁指出:“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,更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。我们正通过‘本土研发+本土制造+本土服务’模式,深度融入中国产业生态。”
行业解决方案落地:从汽车到电子,覆盖全场景需求
10月,发那科在多个行业实现标杆项目落地:
汽车行业: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提供30台CR-35iA重载机器人,用于车身焊接与总装环节。该机型搭载力控传感器与碰撞检测功能,可与工人安全协作,减少产线隔离区,空间利用率提升35%;
电子行业:在富士康深圳工厂部署50套SCARA机器人,结合发那科自主研发的AI视觉分拣系统,实现手机中框高速贴装,节拍时间缩短至0.8秒/件,良品率提升至99.95%;
物流行业:与京东物流合作推出“智能仓储机器人集群”,通过发那科AMR自主移动机器人与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无缝对接,实现订单履约效率提升50%,仓储空间利用率提高40%。
技术生态构建:开放平台加速AI融合
发那科同步推进机器人操作系统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:
发布FANUC Intelligent Edge Platform(FIEP),支持第三方开发者通过API接口调用机器人数据,快速开发定制化应用。例如,某初创企业利用FIEP平台开发了“机器人焊接缺陷检测算法”,将检测准确率从85%提升至98%;
与微软Azure合作推出“机器人云训练平台”,客户可在云端模拟产线场景,通过强化学习优化机器人动作路径,训练周期从数周缩短至数天。
市场展望:全球复苏与本土创新双驱动
尽管欧美市场因纯电动汽车投资放缓导致需求波动,但发那科通过聚焦中国、东南亚等新兴市场,实现业绩稳健增长。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,其机器人部门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2%,占比提升至38%,成为主要增长引擎。
行业分析师认为,发那科的成功在于“技术深度与市场广度的平衡”:一方面,通过持续投入研发保持技术领先;另一方面,通过本地化战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。随着全球制造业向“柔性制造+绿色生产”转型,发那科有望凭借其全场景解决方案与开放生态,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。
结语
从新一代机器人系统的发布到本地化产能的扩张,从行业标杆项目的落地到技术生态的构建,发那科在2025年10月的系列动作,不仅展现了其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军者的技术实力,更彰显了其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决心。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,发那科正以“精准、灵活、开放”的姿态,引领行业迈向更高水平的自动化与智能化。

了解更多—发那科机器人

